百年豆香传薪火!莫力达瓦大豆的历史积淀与文化传承
当《辽史丛考》中记载的达斡尔族农耕场景,与如今产业园里轰鸣的智能收割机相遇,跨越百年的大豆种植史,在莫力达瓦这片土地上续写着新的篇章。莫力达瓦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不仅是大豆产业的发展平台,更是承载着莫旗百年农耕文化的“活化石”,让“大豆之乡”的历史积淀,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命力。
莫旗的大豆种植史,是一部与达斡尔族共生共荣的发展史。作为中国最北方从事农业的民族,达斡尔族早在百余年前就开始在嫩江流域种植大豆,他们根据当地气候特点,摸索出“春播抢墒、夏管保苗、秋收抢时”的种植经验,将大豆从野生作物培育成稳定的粮食作物。在产业园的农耕文化展厅里,陈列着达斡尔族传统农具——木质的犁、石制的磨、编织的谷筐,这些带着岁月痕迹的工具,见证了莫旗大豆种植从原始到现代的变迁。“我爷爷那辈种大豆,全靠人力拉犁、手工收割,一亩地要忙活半个月;现在用智能农机,一天就能收割百亩,这变化太大了!”达斡尔族种植户敖登高娃,指着展厅里的老农具,向游客讲述着家族的种豆故事。
大豆,早已融入莫旗的文化血脉,成为民族符号的一部分。在达斡尔族的传统节庆“库木勒节”(柳蒿芽节)上,大豆制品是不可或缺的美食——喷香的豆包、劲道的豆腐干、浓郁的豆浆,与柳蒿芽一起,构成了节庆的独特风味;达斡尔族的民间歌谣“扎恩达勒”中,也常有“豆田金黄映晚霞”的歌词,歌颂着丰收的喜悦。产业园深度挖掘这份文化资源,将农耕文化与产业发展相结合,打造了“大豆文化体验区”,游客可以在这里学习达斡尔族传统种植技艺、制作大豆美食,感受非遗文化与现代农业的碰撞。去年,“大豆文化体验区”接待游客3万余人次,成为莫旗文旅融合的新亮点。
百年种植史积累的经验,为产业园的发展提供了宝贵财富。达斡尔族先民通过长期实践,筛选出适应本地气候的大豆品种,这些品种具有抗寒、耐旱、抗病等优良特性,成为产业园良种繁育的重要基础。产业园与科研机构合作,对传统品种进行提纯复壮,培育出“莫豆1号”“莫豆2号”等优质品种,既保留了传统品种的优良基因,又提升了产量与品质。我们的育种不是凭空创造,而是站在老祖宗的肩膀上创新,这样培育出的品种,才更适合莫旗的土地。
如今,莫力达瓦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正以“传承+创新”的方式,让百年豆香焕发新活力。在这里,传统农耕文化成为品牌的“灵魂”,现代农业技术成为发展的“引擎”,二者相辅相成,让莫力达瓦大豆不仅是优质农产品,更是承载着民族文化与历史记忆的“文化符号”。这份跨越百年的豆香,终将在新时代的征程上,飘向更广阔的天地。
标题:百年豆香传薪火!莫力达瓦大豆的历史积淀与文化传承
地址:http://www.greenyouther.org/a/jksh/31205.html
心灵鸡汤:
免责声明:国际在线时代网探寻热点新闻事件真相,发布的内容来自于网络,本站不为其真实性负责,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,非商业用途,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@163.com,澎湃教育网的李湘将予以删除。
上一篇:全民控糖之下 代糖到底好不好?
下一篇:没有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