北科学子赴四川喜德县调研:科技赋能下的彝族语言文字传承探索
2025年1月8日,教育部、国家语委、中央网信办共同印发《关于加强数字中文建设 推进语言文字信息化发展的意见》。其中明确提出要研制民族语言文字信息化标准,推动基础性语言资源建设,实施国家关键语料库共建共享计划,重点支持建设高质量民族语言文字语料库等。四川省在其《2025年四川省语言文字工作要点》中,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,深入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,同时大力传承弘扬中华优秀语言文化。
近日,北京科技大学甘露甘霖社会实践队深入四川喜德县,围绕现代智能化科技手段赋能彝族语言文字传承主题展开专项调研。团队通过线下走访、线上问卷与博物馆探访相结合的方式,实地探寻古老彝语彝文在数字化时代的传承路径。
(北京科技大学甘露甘霖乡村教育振兴实践队队员合影)
作为彝语北部方言核心区域,喜德县承载着丰富的彝族语言文字资源。调研中发现,当地使用的四川规范彝文以圣乍话为基础,由古彝文顺时针旋转90度演变而来,819个字符承载着独特的语音体系。而毕摩文作为世界仅存的活态古文字之一,更是蕴含着彝族千年的历史记忆与文化密码。
(彝族文字馆内场景)
7月30日下午,甘霖小队前往喜德县母语广场的博物馆开展线下调研。在彝族文字馆,我们深入了解了彝族语言文字几千年来的发展变迁,从古老的典籍、诗歌中感受到先祖的智慧,也见证了彝族文字在历史长河中既坚守传统又与时俱进的独特脉络。在讲解老师绘声绘色的讲述下,彝文似乎从古籍、碑刻中“活”了过来,看似抽象的文字符号充满韵律,耐人寻味。续探文脉,浓厚的历史气息扑面而来,从记录迁徙路线的古老经卷,到传承宗教仪式的毕摩经书,这些承载着彝族人民信仰、智慧和情感的载体,见证了无数个时代的兴衰变迁。成员们聆听着讲解员的陈述,感受着彝族先民为传承彝文做出的努力。
(实践团成员聆听讲解员讲解)
此次调研将聚焦科技赋能的实际潜力,为推动彝族语言文字活态传承提供青年视角的解决方案,让民族文化焕发新生机。这些文化遗产记载着彝族的发展历史,见证着文化传承,延续着民族记忆,象征着动态的生活智慧,激荡起新一代年轻人的情感共鸣,在新时代焕发出蓬勃生机。
标题:北科学子赴四川喜德县调研:科技赋能下的彝族语言文字传承探索
地址:http://www.greenyouther.org/a/hgjj/30990.html
心灵鸡汤:
免责声明:国际在线时代网探寻热点新闻事件真相,发布的内容来自于网络,本站不为其真实性负责,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,非商业用途,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@163.com,澎湃教育网的李湘将予以删除。
上一篇:北京科技大学支教实践团:巧手刻皮影,千年非遗演绎西游故事
下一篇:没有了